文/张良羽
都江堰二王庙大殿门两旁,有一副治水对联:“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湾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落款:“丙戌年仲秋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敬题”。
二王庙大殿,张沅亲书的治水对联。郭庆忠供图
对联编撰书写者张沅,名子聪,字沅,号应培,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十七日生于成都,1952年三月十九日逝于成都。他是中国同盟会创会会员,“民国”四川省水利知事、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所长、“民国”时期两次大修都江堰的主持者、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后都江堰的重建者、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兼总工程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省高级工业学校教师。
张沅连续治理都江堰近40年,是都江堰有史以来治堰时间最长的“堰功”。张沅的长子张世龄子承父业,继续治理都江堰。张沅父子因对都江堰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被都江堰流域的人民称为“当代李冰父子”。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四川省志·水利志》《都江堰志》《四川省玉溪河志》等。如今,张沅治理都江堰的70多袋卷宗仍保存在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里。
都管局存档的张沅治水卷宗
少年立志,长大后要为民治水
张沅父亲张亮儒,本是四川资州(今资中县)的一个贫苦种田人。咸丰二年(1852年),资州遭遇特大洪灾,沱江泛滥,农舍庄稼荡然无存,张亮儒跑到山上的禹王庙内才幸免于难。洪水退后,张亮儒步行到成都,投靠表兄陶诚真中医师,在陶诚真的药店当学徒。10多年后,张亮儒开业行医,娶妻温氏,时年40岁。夫妻俩育有长子张子聪(字沅),次子张子镛。
每年夏秋季节,张亮儒总要到都江堰流域各乡镇行医,救治遭遇疾病和洪涝灾的贫苦民众。他每次巡医都带着张沅同行,想要儿子将来继承父业行医。少年张沅虽然不听从父亲对他命运的安排,但父亲嘴里的那座禹王庙却成了他心中的圣地,大禹成了心中的圣人。张沅告诉张亮儒,他长大后要学大禹为民治水。
张亮儒中年得子,所以在张沅21岁时就张罗着让张沅娶妻曾筠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23岁的张沅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通过了清政府举行的留日学生大汇考,获得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系留学。
张沅告别父母妻儿,从成都出发,经重庆乘木船出长江三峡东渡日本。木船经过三峡的空篌沱时,被波浪卷入漩涡中。张沅和全体乘客与船工同舟共济,用竹竿、木板奋力搏斗。突然,一阵风刮来,船老大赶紧升起风篷,木船顺水冲出漩涡,一口气飘了几十里,顺利到达下一个码头。
30年后,张沅在叠溪地震的废墟上重建都江堰时,无限感慨地对儿子张世龄讲述了这个故事:“我没有子承父业去行医,而你却子承父业来治水。当年空篌沱的漩涡没有吞没我,就是要留下我们父子为民治水啊!”
张沅
留学日本,是同盟会创会会员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夏,张沅在日本青山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会议时,结识了在那里开办革命军事学校的孙中山,并加入了兴中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三十日,孙中山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召集成立同盟会的筹备会议。张沅联络中国留日同学参加这次会议,使得参加者90%以上都是留日学生。与会者有原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军国民教育会等团体成员及全国10多个省的留日志士70多人。
同年八月二十日,张沅参加了孙中山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友人坂本金弥宅内召开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演说革命宗旨与方法后,进行合组新团体讨论,决议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举行入会宣誓,张沅成为创会会员。
张沅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深受导师土木系创始人古市公威教授的赏识和栽培。张沅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在该校任教及深造。在日本的9年中,他先后游历各地,考察水利、铁路、公路、桥梁等。
1912年,32岁的张沅回到成都,购置了少城包家巷82号房产,用来创办以发展四川工业和科技为宗旨的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自任所长。同时,他还担任了四川省水利知事。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网址: http://www.zgddyyzz.cn/zonghexinwen/2022/0108/1852.html
中国当代医药投稿 | 中国当代医药编辑部| 中国当代医药版面费 | 中国当代医药论文发表 | 中国当代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