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说说这个经方——栀子豉汤。这个汤只含有两种药,那就是栀子和香豉,香豉也就是淡豆豉,用量各9克。就这简单的两味药到底能治什么病呢?
让我猜测一下,大家是不是有的时候发汗没发透或者偶感风寒没注意,邪气入里化热之后总感觉自己内心里面很烦躁、胸膈部热热的,晚上还睡不着觉,有种恶心想吐的感觉,或者是总短气、咳嗽?如果您有类似的经历,那您一定得好好往下读!
医案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伤寒论名家郝万山教授记录的一个病案:这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首都五一还是七一要组织游行,郊区的村民天不亮就出发,走到广场就快中午了,都饿了,也渴了,有个人自己带的干粮,便吃了,然后随便在边上接点凉的自来水大口的喝了,当时不觉得,后来回家后,感觉胸部就不舒服,还咳嗽,以后每年从五一开始咳嗽,一直咳嗽到十一左右,才好转,经过多方治疗没有太大的疗效。
当时郝万山教授正在宋孝志老先生手底下抄方,赶巧不巧这个患者就找到了宋老,宋老给开的方子就是栀子豉汤原方,那个病人觉得这是在糊弄他,他不相信,因为在别在大夫那开药都是大包小包的,这里开的药就一点点,和茶叶包似的。于是这个患者问这个药到底行不行啊?老先生就说试试吧,喝了一两个月,说是症状减轻了,后来又来过一两次,又过了几年来了,是看别的病,郝万山才想起问了原来的病,那病人说就是宋老给看好的。
栀子豉汤的应用范围有二。
1、第一点得从误治这个角度来说,病邪在表通常用汗法来治疗,就比如第一个医案中的麻黄汤;病邪在胸部我们会用吐法;而病邪在腹部自然用下法。但如果用这几种方法没用好的话,会出现表面上这个疾病已经好了,但是实际上体内仍留有一部分的余热,而这余热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2、第二点,对应的就是医案二。医案二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寒邪入体了,但是这人没注意,导致寒邪化热了,热邪积郁在胸肺部,所以每年的夏天才会引动热邪,从而咳嗽。
那问题就又来了,热邪咋这么厉害呢?一进入人体,人就“要死要活”的?还有,我们总说寒邪入里化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1、火热之邪
第一个问题,火热之邪是什么,有什么特性呢?凡是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就能称之为火热之邪。火热旺于夏季,但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所以只要是火热之气太过,就会形成火热之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火热之邪是阳邪,阳邪伤人的话,是不是首先就要过人体的阴气这一关?但邪气亢盛,有时人体阴气并不能制约,就导致人体会呈现出一种阳气偏盛的状况,而“阳盛则热”,所以感此邪气,临床多见发热、烦渴等症。另外,火性炎上,就是往上走,所以疾病大多数呈现的部位是人体的上部。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进入人体之后,非常容易影响心智,轻者会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关于今天所说的问题,大家记住这两个就够了,火热之邪还有三点特性: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致阳性疮痈。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说。
2、寒邪入里化热
第二个问题,我们总说寒邪入里就化热,好像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大家知道寒到底是怎么变成热的么?
古人用字是很讲究的,“寒邪入里化热”其实说的是寒邪从体表进入内里本身并没有变成热邪,而是使体内的某种东西化成热的了。您想想一坨冰从屋子外面搬到屋子里面怎么可能就变成一团火了?连热水它都变不了嘛。
身体里面什么东西能化热呢?
其实是正气,正气在体表也有,相对来说体内的正气要多得多。寒邪是怎么使正气化热的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被加热的油看起来是平静的,如果你往里面滴上几滴水瞬间就会迸溅,当然寒邪入里化热没有这么剧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寒邪入里不化热。这种人或是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后天虚损羸弱。体内正气本就不足,哪有化热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网址: http://www.zgddyyzz.cn/zonghexinwen/2021/0620/1520.html
中国当代医药投稿 | 中国当代医药编辑部| 中国当代医药版面费 | 中国当代医药论文发表 | 中国当代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