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凌肖
严父虽去世多年,但他言传身教的家训家风精神遗产,将是子、孙后代永远传承的精神财富。
父亲不识字,一生坎坷,艰苦朴素,敬业勤奋。很早以前,父亲拜泥瓦匠人尹自立为师。由于父亲聪颖敏慧,勤学苦练,很快便掌握了材料砖、飞檐斗拱、飞禽走兽等古建筑技艺。所以,深受师傅的喜爱和赏识,不久便成为鄄城一带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师傅。
解放前,父亲的“第一桶金”,是用诚信换来的。父亲的那些往年旧事,也常被建筑界同仁传为佳话。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我县建设烈士陵园即将竣工,纪念厅内急需一些条几桌椅,父亲的外甥张希杰〈我表哥)是远近闻名的木工匠人,他有幸揽下了这项活儿,在制作桌椅期间,表哥认识了费子厚校长。一天,表哥与费校长闲聊,从费校长口中得知:烈士陵园东边要建“平原省鄄城县第一中学”教室,并要求找个建筑班。
表哥回到家,找到父亲提起了一中建房之事,父亲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第二天就见到了费校长,双方提出了一些条件和要求,双方商定了价格,订立了一个口头协议。就这样,全校第一栋6间教室,被父亲承包了下来。
费校长、表哥和我父亲互帮互信的关系,是靠彼此的诚实守信建立起来的。父亲做事不浮夸,扎实厚道的品格,赢得了良好信誉。下面的几件小事也印证了这一点。
人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搞建筑的父亲深谙这一道理。在第一排教室挖好地槽、填好上3:7灰土、打完夯后,工作认真的老校长到工地查看,说道:千万要把基础打实哟!父亲回答说:“费校长,您放心!咱现在在地槽各边上挖上两三个坑,浇上水,到下午上班时看水渗下去没有,如果渗下去,咱再打。”下午两人相约到工地看个究竟,结果水都没有渗。费校长看后笑了,连声说:“好!好!好!”。竖起大拇指夸赞父亲办事实在。
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垒好诚信的“根基”,这也是父亲坚守的信条和秉性。
因建房承包价格低,工人工钱合不住。为了兑现费校长的口头协议,只好让民工用夜间加班的方式来弥补。当时还没有用过电,只能用腊烛照明。在加班时,被费校长路过时发现,第二天费校长找到父亲便问道:“昨天晚上,咱们的工人白天干了一天活,都够累了,为什么还要晚上点腊烛加班?”父亲给他说明了加班的原因。费校长严肃地说道:“那不行,价格说低了,我们可以再给工人增加钱,也不能让工人同志加班加点。”接着,费校长又说道:“过去资本家剥削工人,如今新社会,我们还能剥削工人吗?!”停了停他又对父亲说:“以后我们不能剥削工人,少给工人钱,但是也不能多要国家的钱。实事求是,一切都好办。”
在这种互诚互信的默契下,所有一中的活,都不用提前讨价还价了。
建国之初,我县是没有工会组织的,1952年才设立了工会,当时闫海朝为工会主席,在他的领导组织下,有七个建筑班组成了建筑工会七级层,推选我父亲为建筑工会主席。县里每次召开大会,费校长以党外民主人士参加会议,到主席台就座。当时父亲是唯一的工人阶级代表到主席台就座并讲话。父亲没文化,讲话时虽说些老俗语、大实话,但因接“地气”,人们却听得津津有味。
父亲入党时,还是深交挚友费校长当的介绍人呢。
1952年10月,父亲带头组建了鄄城县建筑手工业联社,并任社长职务。同年,被鄄城县工会推举为县建筑工会主席。1953年4月改组为鄄城县建筑社,时任理事会主席,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改组为县建筑公司,父亲曾历任主任、工会主席、经理职务。在任期间,曾被推选为鄄城县2至5届人大代表,1975年光荣地出席了省劳模大会。由于特殊的经历和显著的业绩,深受领导和建筑界同仁的爱戴和尊重。父亲被历届公司领导尊称为“公司奠基人”、“老前辈”、“老元勋”等,因此,我深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父亲一生重德守信,注重培养后人,他把自已平生所学,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门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十分困苦,人们为了养家糊口,青壮年都想学门泥瓦技术。因父亲技术精湛,为人忠厚善良、和蔼可亲,所以拜父亲为师的徒弟众多。尽管父亲那时工资微薄,月工资只有46元,但听说徒弟中有人遇到困难,他都会热心相助,无论钱与物,从不吝啬财物。俗话说:“饱时一斗,不如饿时一口”,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的宽宏大量,让被帮助的徒弟们感激万分。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网址: http://www.zgddyyzz.cn/zonghexinwen/2021/0520/1342.html
上一篇:当代散文|姐姐
下一篇:「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家」——姚厚武
中国当代医药投稿 | 中国当代医药编辑部| 中国当代医药版面费 | 中国当代医药论文发表 | 中国当代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