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关注】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我国农村地区一些古旧住宅上,我们仍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我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耕”与“读”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余,还能挑灯夜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耕读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追求。古代耕读文化有哪些内涵?对现代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本版特摘登三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探讨当今社会建设和拓展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
古代知识分子一边耕作,一边读书,是中国古代乡村最美的风景。图为木雕《渔樵耕读书院外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民以耕读为事 士以气节相高——古代耕读文化探论
作者: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古代读书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也动摇不了他们读书的意志。
古代的耕读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指躬耕读书,即勤于耕作,发奋读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耕读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从最初强调自食其力的自立精神,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文化,再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尽管耕读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但耕读文化的精髓还是儒家学说。
古人为什么要倡导耕读?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改变民风,二是学以致仕,三是通达礼义,四是提升境界。古代知识分子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养成了务实作风,有的还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出哲学思想,比如《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步入工商文明的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变化,但对学习思考的追求不能松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耕读文化的精神,“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做一个贤达的、有知识有情怀的现代公民。
把握“变”与“常” 传承文化之“常道”——挖掘耕读精神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中华民族自古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农业文明加上以“明人伦”为主的学校教育,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虽然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入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必然有所发展、变化,但是正如孔子所说,“礼”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
一是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农业文明大多是聚族而居,因此,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宗族和家庭,重视宗法秩序和家庭伦理。孝悌,即爱亲敬长,是家庭伦理的基本要素。儒家学说以孝悌为仁之本始,而“仁”就是普遍“爱人”,从孝悌的亲亲之情扩充升华为“泛爱众”的普遍道德,从而达到全社会的道德和谐。其不仅具有人际关系的普遍道德意义,而且兼及“爱物”的生态保护意义。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留住耕读文化的记忆,传承和发扬耕读精神。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漈头村有一座“耕读文化大观园”,那里满满都是这座千年古村的耕读记忆。图为园主张书岩展示20世纪20年代制作的木质保温桶。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网址: http://www.zgddyyzz.cn/zonghexinwen/2020/1028/565.html
中国当代医药投稿 | 中国当代医药编辑部| 中国当代医药版面费 | 中国当代医药论文发表 | 中国当代医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